点赞!医学部四人获评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
编者按
近日
2023年北京大学学生年度人物评选结果揭晓
医学部4名同学获此殊荣
人数创下历年以来的新高
他们是
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邵世豪
第二临床医学院本科生袁晓秋
口腔医学院博士研究生毛雅晴
第四临床医学院博士研究生陈曦
交叉融合 展开医学AI探险之旅
笃志力行 在祖国大地留下踏实足迹
学以致用 开辟口腔医学科普新天地
创业求索 通过校企合作服务临床和基础研究
一起来认识优秀的他们
邵世豪 2017级基础医学八年制博士生
获北京大学校长奖学金、五四奖学金、富力医学教育奖学金、三好学生标兵、优秀科研奖等荣誉。连续五年担任班长一职。致力于医学与人工智能的双向交叉研究,参加多项机器学习及数据挖掘国际顶级竞赛,并获得Kaggle谷歌通用图像嵌入竞赛冠军、华为云阿尔茨海默分类技术挑战赛冠军等出色成绩。在kaggle一共收获三枚金牌、三枚银牌,并因比赛成绩优异获评Kaggle竞赛大师。以共同第一作者(排序第一)与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论文于国际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同时受邀担任另一家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CVPR的审稿人。
01
投身竞赛,从医学到人工智能
在学习过程中,邵世豪意识到,想要根本性地对医学产生帮助,就要了解更基础一些的学科。医学与人工智能技术的交叉融合是大趋势,邵世豪结合本身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趣,开始了相关的学习与探索。
Kaggle是国际人工智能与数据挖掘领域最受承认的竞赛平台,邵世豪在多项竞赛中取得出色名次,获得三枚金牌、三枚银牌。他因竞赛成绩优异获评Kaggle竞赛大师,作为kaggle谷歌通用图像嵌入竞赛冠军受邀前往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欧洲计算机视觉大会口头汇报比赛方案。他在国内还参加了华为云阿尔茨海默分类技术挑战赛并获得冠军,被腾讯、华为、网易、搜狐等媒体报道。
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邵世豪看到了人工智能应用于医学的更多可能,竞赛组织方大多来自国际知名机构,谷歌、蛋白质图谱项目组、国际医学影像信息学学会、北美放射影像学会、惠普、英特尔等,这也增加了邵世豪与知名机构沟通的机会,拓宽了他的视野。
02
刻苦钻研,收获AI顶级会议
邵世豪在用人工智能帮助医学的同时,还对人工智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细化在图像检索方面的研究,与谷歌达成合作深耕图像检索课题。邵世豪及团队发现,现有的图像检索主要的限速步骤来源于“局部特征”的频繁使用。他们通过提出一系列模块优化轻巧的“全局特征”,提出了只应用“全局特征”来进行全阶段图像检索的新范式,精度上创下目前世界最先进记录,同时提速六万余倍。
邵世豪担任排序第一的共同第一作者与共同通讯作者,文章被计算机视觉顶级会议ICCV接收。之后谷歌向邵世豪寄来感谢信,代表所有谷歌合作者对邵世豪在课题中的课题策划、方法设计、实验、写作上做出卓越贡献予以感谢。文章也被谷歌研究部门置于官网进行宣传。
03
志愿公益,践行北大学子责任
邵世豪曾连续五年担任2017级基础医学三班班长。医学学习压力大、任务重,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率,邵世豪设计开发“满绩侠”微信小程序,结合练题、难题抽测、错题本等功能,得到了各学科老师的大力支持,同时他还自费购买了很多学科复习资料,扫描进题库供同学们练习,并收获了包括满绩侠在内的六项软件著作权。
此外,了解到广西很多中学生有浓厚的计算机学习兴趣,但苦于学习资源有限,邵世豪为广西玉林的中学带去了计算机软件开发课程,其中更有十余名出色的同学成功获得软件著作权。同时,邵世豪还为校内校外的同学们提供了深度学习讲座,帮助同学们克服交叉学科遇到的困难。
医学与人工智能的交叉融合方兴未艾,邵世豪的科研之路也刚刚开始。守正创新,笃行致远,邵世豪将继续投身于智能医学的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在医学上的更多可能。
袁晓秋 第二临床医学院2019级本科生
获得北京市三好学生、连续2年国家奖学金及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20个奖项;已发表一作/共一SCI 3篇(最高IF=11.1),在投共一SCI 3篇,首届北自然“启研计划”项目负责人;曾担任医学预科学生会主席、北大爱心社副社长、北医赣协会长等,累计志愿服务超500小时。
01
植根临床,担起生命的重量
以“温暖而有力量的医生”为目标,袁晓秋努力夯实临床理论基础,取得优异成绩,同时积极在实践中成长。她的平均绩点超3.83,综评排名班级第一;作为“新时代教改”第一届医学生,她有30门必修课(共计2058学时、80.5学分)得分超过90。
大四进院后,袁晓秋作为助手跟手术超过100台,参与管床超过50例,并获赠锦旗1次。她曾跟随带教老师为急诊病人手术到凌晨,被病人们称赞“姑娘拔管又快又好,还特别温柔”……无数个这样的时刻,让袁晓秋感到由衷快乐,她相信,“陪同人类走过生、老、病、死”是一个责任重大而幸运之至的角色,纵然辛苦,却无比值得。
02
科研求索,跨越学科的界限
医学科研以它攻克临床问题的绚丽,吸引着袁晓秋踏过表象、进入它无垠的广袤。围绕重症肌无力和罕见病,她发表了2篇(共同)一作SCI,目前被引5次(最高IF=9.3)。
进入大四后,袁晓秋跟随人民医院胸外科陈克终教授,聚焦于人类头号肿瘤杀手——肺癌,开展了系列研究。她致力于攻克多原发肺癌(MPLC)国际诊疗规范缺乏的困境,首次综述MPLC分子学诊断并提出联合诊断策略,首次揭示MPLC微环境特征,并作为核心成员申请获批2023年国自然面上项目。在此基础上,她作为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会员,在老师指导下负责《国际多原发肺癌多学科诊疗共识》双语撰写。然而,深入研究的空白导致了部分诊治难题的悬而未决,因此,袁晓秋进一步破解MPLC的演化机制,撰写PM2.5促进肺癌演化综述,并作为负责人获批首届北自然“启研计划”重点学科项目。
同时,袁晓秋关注到驻藏干部的健康问题及相关证据的缺失,通过与西藏高原医学研究所、北大前沿交叉学院合作,全面解析海拔及工作年限的健康影响并建立首个高原人群的心血管风险模型。凭借上述成果,她在人民医院及医学部均获临床暑期科研项目一等奖,并获人民医院第五届学业领航之星。此外,受益于胸外科王俊院士团队,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了2023科技部创新专项等5项国家级课题。
03
笃志力行,激荡青春的色彩
袁晓秋希望能在为人民服务中成长、在奋斗中砥砺意志品质、在实践中增长本领。她先后担任医学预科学生会主席、北大爱心社副社长、北医赣协会长等;作为“爱心万里行”赴海南澄迈支教副领队,获大学生知行计划绿行者项目“全国优秀团队”奖;作为基础医学院赴南昌实践团领队,获“力行计划”医学部暑期实践优秀奖;作为“一二•九”师生歌会医预代表队副领队,带领大家取得第三名的好成绩。
疫情期间,袁晓秋不忘医学生担当,组织学生骨干学习总书记回信,相关视频被北大B站官号转载;编导了致敬抗疫前辈视频并被《健康报》报道。五四青年节之际,她作为总负责人组织了北大医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青春中国诵”。她还在武大、南开、北大医学部、对外经贸大学联合举办的《与疫之战》主题创作活动中担任负责人。在健康知识传播方面,她的B站账号粉丝超2.1万,总播放量超115万。
身为北大青年,袁晓秋坚持“有一分光,发一份热”,她累计献血1600ml,并已登记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她的身影活跃在人民医院门诊、长沙善吟公益“壹桌计划”、基础医学院“抗疫助学”、江西招生组等,志愿服务总时长超500小时。今年,她还申请成为了“河北计划”资助人,用国家奖学金帮助2位家庭经济困难的孩子继续完成学业。
医学院的生活繁忙而充实,坚持与热爱是其中不变的底色。袁晓秋将永远不忘入学时“除人类之疾痛,助健康之完美”的誓言,用实际行动担起时代使命,为建设健康中国、增进人民健康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毛雅晴 口腔医学院2022级
口腔颌面外科学专业型博士研究生
现担任口外临床研究生班班长,曾任北京大学口腔科普社团首任社长,党支部宣传委员、组织委员。2022-2023学年综合素质测评专业第一名,曾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优秀医学生一等奖学金、北京大学优秀团员、“力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及优秀领队、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年会优秀科普二等奖、北京大学及北京市优秀毕业生等多项荣誉,在读期间多次赴日本、美国等地进行实践交流。2022年北京大学开学典礼作为博士新生代表发言,2023年6月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赴德参加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
01
磨炼临床,牢记医学初心
作为一名专业型研究生,毛雅晴牢记“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誓言,认真严谨进行临床轮转,不忘医学初心,练就过硬技能,得到带教老师及患者的认可及感谢。她曾作为学生代表参与全国口腔临床技能比赛,并积极参与本科生头颈部解剖、口腔颌面外科前期实习、口外临床轮转的教学工作。
她曾获2022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德医风演讲比赛一等奖,临床轮转故事发表于《人民政协报》,临床实习日记分别被《北医报》、《健康报》、《中国医学人文》刊登转载。
02
致力科普,传播健康知识
毛雅晴发挥学科特色,投身公益科普、回馈社会,以自身所学把医学知识传递给更多的人。作为北京大学口腔科普社团首任社长,在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老师们的指导下创立社团并以“北大口腔青年说”为主要平台,与口院师生一起将所学用于实践,进行口腔健康知识趣味科普宣传。
2022至2023学年,毛雅晴为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制作科普宣传栏海报、助力藏区口腔健康事业,为河北雄安、新疆乌鲁木齐、内蒙古杭锦后旗中学等百余名学生进行“阻生智齿”相关知识线上科普宣教,制作的“口腔癌”相关科普作品获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3MT科普比赛一等奖、中华口腔医学会暨第三届全国口腔颌面-头颈肿瘤学术年会科普比赛二等奖、第三届“北大医学杯”学生科普展示大赛二等奖。
03
学以致用,力行实践交流
毛雅晴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作为2021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赴新疆社会实践团领队,学习军垦精神、为当地消防官兵义诊,带领实践团获北京大学医学部“力行计划”暑期社会实践一等奖及优秀领队、2022全国口腔医学教育思政论坛最具魅力展示奖。
她积极参与国际交流,更新科研思维,学业上严谨认真、努力钻研,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项目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3年6月,毛雅晴作为中国博士生代表参与中德科学中心林岛项目,赴德国参加第72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大会并参访多个德国科研机构、开拓国际视野,8月参与日本樱花科技项目,赴日本东北大学进行实践交流,建立国际友谊。
04
传递声音,展现新青年力量
毛雅晴2019年作为本科毕业生代表在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典礼发言,2022年作为博士新生代表在北京大学开学典礼发言,话自身感受,传朋辈声音。
作为北京大学博士生讲师团成员,毛雅晴认真学习党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政策,积极参与社区宣讲二十大新思想,用实际行动传递新中国新时代新青年的声音与力量。
从临床到科普,从实践到交流,口腔专业的毛雅晴从“口”出发,“口口声声”传递吾辈声音,展现吾辈力量。
陈曦
第四临床医学院2022级骨科学博士研究生
在《柳叶刀》子刊等高水平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超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1篇。多次获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五四奖学金、北京大学一等奖学金等。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美国大学生交叉学科建模大赛国际一等奖。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北京大学优秀学生干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之星”、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优秀共青团员”、积水潭医院“优秀共青团员”称号等。
01
医者仁心,新冠疫情的无畏坚守
陈曦在学习中认真刻苦,力争上游,综合素质评价多次位班级第一名。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严谨负责,细致周到,尽心尽力为患者服务,曾经多次参加北京大学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赴四川省进行下乡义诊。
在新冠肺炎疫情初期,防护用品还很短缺的时候,陈曦毫不犹豫地奔赴急诊一线。即使后来疫情最严重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在临床工作的岗位上,圆满完成各项临床培训课程和临床轮转工作。硕博期间,他累计接诊和收治患者超过500余人次,协助完成手术超过300余台,受到了患者的高度认可。
02
勇于创新,临床难题的孜孜探索
研究生入学进入临床工作之后,陈曦在临床导师周一新教授的指导下,逐渐对“关节纤维化”这一临床并发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关节纤维化被称为关节手术的“绝症”,目前诊断不清,且没有任何药物可以治疗,极大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针对这个问题,陈曦从临床出发,收集临床膝关节纤维化病人样本,结合动物学模型,证明了TGFBR1可以作为关节纤维化的有效生物标志物。他还前往荷兰,与鹿特丹Erasmus医学中心骨科实验室展开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纤维化的发生和治疗机制。
为了深入了解关节纤维化的临床和病理学变化,陈曦与积水潭医院病理科合作,收集术后病人样本,系统评估了不同程度关节纤维化病理学组织和临床关节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掌握了关节纤维化本土的一手资料。他还从单细胞层面揭示了关节纤维化的关键致病细胞群,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关节纤维化这一临床难题的发病过程和病理表现,找到了纤维化疾病的核心致病通路和致病靶点,构建国际上第一个关节纤维化研究数据库,为预防和治疗临床关节纤维化提供了创新思路。系列研究刊登在柳叶刀子刊《ebiomedicine》等高水平期刊,发表的中英文论文已经超过15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论文11篇,在领域内受到广泛的关注和认可。
03
创业求索,药物研发的产业转化
2018年,在基础医学院初明老师的指导下,陈曦参与开发完成了药靶筛选的全新方法和模型(多靶点结合基序模型Multi-Target Binding motif)并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成立了“北京意嘉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他作为企业技术负责人之一,参与建立了“人工智能药靶筛选平台”。目前平台已经为多家临床医院和基础医学院校提供了便捷的药物筛选服务和技术支持,并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陈曦将在医学的漫漫道路上笃志前行,继续拼搏,努力成为能够肩负民族复兴使命的新时代青年。
北京大学医学部 宣
联合策划/宣传部、学工部
素材由学工部提供
编辑/宣传部 韩娜
题图、排版/王崇锟